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杨兆敏 王宇
用AI技术改造地球最古老的光合作用酶,建立地球尺度模拟器模拟新闻舆论反应,让机器人模拟一组化学实验……这些研究问题不是学院教授们申请的课题,而是一群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自己组建项目团队研究的方向。现在,北京这所学院正打破人才培育的常规路径,吸引越来越多的博士研究生加入其中。
6月20日,记者跟随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主题采访团走进北京中关村学院与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,实地探访这一人工智能创新高地,了解了一系列我国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突破性实践。
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说:“每年学院会从31所共建高校里选拔330名博士生,通过开设经典课程、8小时前沿短课,建设跨学科项目、院企联合实验室等,超常规锻造复合型AI领军者。在具体的研究项目中,会有来自一线企业的资深从业人员,为学生们带来行业最新的难点痛点,帮助科研项目实现产业落地。”
“学院的课程设置秉持‘极经典、极前沿、极交叉’的培养理念,开设了很多前沿短课,还会邀请行业大咖拓展视野,让课程体系始终保持“奔跑”姿态。”学生代表王裕淞告诉记者,这样的课程设置新颖有趣,实用性很强。
谈及学院进展,刘铁岩感触颇深:“学院自去年全国两会后酝酿,2024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启动筹建,9月13日举行了开学典礼。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选址、建设、学生遴选等工作,以‘超常规速度’诠释‘中关村效率’,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,更展现出深化教育科技改革的坚定决心。”
据悉,截至2025年6月,北京中关村学院已招收博士生600名,建设了近200人的全职和兼职教职员工队伍,开展了31项有组织的科研项目,建设了6个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,并启动7个筹建项目。
股市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